黄宾虹作品《黄山纪游》,暮年精品力作

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1865~1955)一生九上黄山,画过无数的黄山题材,这些画作,不仅为世人留存了大量的黄山美景图,也记录了大师的人生际遇。黄宾虹喜欢黄山,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反复画黄山。黄山的每一处风光已经烙印在他的心底,他要把心底的热爱释放出来。下面从本人藏品中精选呈献黄宾虹晚年精品力作《黄山纪游》,8尺。作于 1952 年。老装老裱实木轴头。手机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黄宾虹作品《黄山纪游》

△黄宾虹作品《黄山纪游》

【题识】黄山纪游,以北宋画法为之,与专习元人略殊其旨趣耳。壬辰宾虹。

【钤印】 黄宾虹、冰上鸿飞馆

△《黄山纪游》题识与钤印

△黄宾虹《黄山纪游》局部 -1

△黄宾虹《黄山纪游》局部 -2

李可染曾这样评价黄宾虹:「中国山水画三百年来,黄宾虹一人而已。三百年后,黄宾虹的地位会更高。」

1948年初,黄宾虹操刀刻下“冰上鸿飞馆”印章,数月后乘机南返,告别了客居北平的生涯。20岁时,他第一次登上黄山,半夜都在绘制黄山夜景。晚年寓居杭州后,黄宾虹曾想再度登山,却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此经常以黄山为题作画,在画中卧游黄山。宾翁此画署款壬辰年,应为1952年所绘, 黄宾虹89岁,此幅《黄山纪游》是黄宾虹晚年较为典型的朴茂黑密的风格。

黄宾虹生命最后一个时期的绘画无法追求精准的轮廓与细微的笔墨刻画,而是将几十年蓄积的功力与情怀完全释放到相对粗笔的山水之中,这时期画作的墨与色,用笔与用水看似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章法与规律,有很多画作都是以浓墨在十分浅谈的墨或赭石、花青上点划,与一般山水画先用墨笔,再点染颜色有很大差别,可整幅画看上去,只觉无比老辣,层次井然;而且黄宾虹此时用墨极富墨彩,耐人玩味。正因为这些特点,黄宾虹晚年画作一直被认为是他一生画艺的结晶,格外受到鉴赏家的珍受。

黄山作为黄宾虹的故乡风物,成为他的偏爱是必然的。黄宾虹一生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不可胜数。以《黄山纪游》为题的作品也有数件留存,描绘的就是黄宾虹曾经游历过的场景。是幅应该为今天的黄山松谷景区。黄山松谷位于黄山北坡,是狮子峰、骆驼峰、书箱峰、宝塔峰之间的山谷合称。溪、池、潭是黄山松谷的独特景致,谷内千峰叠翠,飞瀑流泉,寺庵幽古,奇花异木,气候宜人。常为历代文人所题咏。

黄宾虹曾说:「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后,加水愈多,近日之昼,已经有水无酒,不能醉人,薄而无味。」大师如此评价,足见其对宋画的喜爱。

晚年黄宾虹的变法是取径回归北宋,在黄宾虹的心目中,北宋画学极盛,笔墨浑厚华滋,最能体现中华风物,民族精神。正像画中题识中所说的那样:「黄山纪游,以北宋画法为之,与专习元人略殊其旨趣耳。」此幅画面虽有宋人内涵神韵及笔墨韵味,但墨色却是他自己的风格特点,焦墨、积墨施于峰头,山体在远山淡墨的衬托下,主体山形显得更加沉雄厚重。

这幅《黄山纪游》远观前景乱石纵横,林木葱郁。下有茅屋数间,一位高士在伏案冥思,未尝不是先生自己的写照。至后山土石相叠渐磊渐高,山间平整处有庙宇山门,益显幽邃。几抹黛青色的远山以饱含水分的笔墨没骨写出,更映出秋日的明净。整个山水气象俊朗整肃,横向上虚下实,与纵向古松的左右欹斜相结合,形成大开大合而又混融一体的布局,营造出山静日长的悠然古意。

近观笔墨非常连贯,书写性极强,先以笔线勾勒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随之皴擦点染,综合运用,错落层叠,笔墨浑融而分明,形成一片氤氲之气,尤其是后山整体积染的山头,显得浑厚华滋,彰显出五笔七墨的丰富细腻和语言美感。

在杭州的最后七年,是黄宾虹创作最为开放心魄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有神来之笔,如《黄山汤口》、《南高峰小景》等,无不彰显著作品在美术史上的重要意义。《黄山纪游》呈现出一种繁复苍润的味道,也传递出一种雅逸淡泊的情怀。只有黄宾虹这样真心热爱山水的人,才能把这份感情抒发得淋漓畅快。为其晚年典型的黑宾虹画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今能有幸见到是幅《黄山纪游》,识者当宝之重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黄宾虹作品《黄山纪游》,暮年精品力作

赞 (19)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