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丈二钜制《改天换地》,馆级藏品

回溯历史,建设主体的兴起几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步伐同步而行。许多工地都留下了画家的身影。石鲁亦不例外,面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潮,秉承着“从生活入手”的宗旨,深入青海藏区、宝成铁路、兰新铁路建筑工地,祁连山、乌鞘岭、陕南和陕北。与建设者同吃同住,为劳动人民画像,用画笔展现和歌颂新时代、新气象。下面从本人藏品中精选呈献石鲁1961年作品《改天换地》,以飨藏家。140×360cm。非专业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石鲁作品《改天换地》140×360cm

△石鲁作品《改天换地》局部-1

△石鲁作品《改天换地》局部-2

△石鲁作品《改天换地》局部-3

△石鲁作品《改天换地》局部-4

【题识】改天换地。辛丑年春三月石鲁画于长安。【钤印】石鲁(白文)

新中国成立之初,表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山水画,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逐渐随着建设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山水画家门的重视。当新中国把主要精力用在经济建设并向自然进军,建设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要求国画去把这一过程反映出来。这种要求艺术反映生活的文艺观念,促使许多艺术家到乡村去体验生活,描绘新中国的建设。石鲁创作的《移山图》和《山区修梯田》就是这样的作品。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完成以后,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高潮。石鲁1953年来到乌鞘岭工地,完成于1954年的《移山》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兰新铁路乌鞘岭隧道建设的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石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瞬间场景,描绘的是乌鞘岭建设工地上,三位青年正同步驾着推土机将土方推聚到一起的场面。画作题目非常有深意,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造自然需要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石鲁巧妙地将此寓意道理移入到画面上,借以赞美乌鞘岭隧道建设者。

创作于1958年的巨幅山水画《山区修梯田》记录了大跃进时期陕南镇巴山区兴修梯田的宏大场面,是石鲁生产建设图景山水的代表。《山区修梯田》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石鲁艺术里程上的代表作,属于长安画派,属于新中国美术史。

是幅创作于1961年的石鲁作品《改天换地》可视为石鲁1954年创作的《移山》和1958年创作的《山区修梯田》两幅重要代表作品的合体。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火热的开展,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人民,正在创造属于他们的崭新国家和美好生活。是石鲁关于新中国建设题材绘画创作的集大成之作!更是石鲁原创性的黄土高原题材绘画图式的巅峰之作!

20世纪50年代是长安画派迅速崛起的时期。这其中居功至伟的自然是1954年成为西安美协副主席的石鲁。石鲁之所以成为石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实录精神。他以手中的画笔,为时代和人民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而为了表现陕北高原雄壮、粗犷、具有原生态性的强悍的生命力,石鲁自创一种新的会话语言和程序,运用大刀阔斧的拖泥带水皴法,施以浓重的矿物色,在大片的土黄里突出表现了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

《改天换地》尽显陕北黄土高原质朴而雄浑的美。其画面带着浓重的高原气息和劳动色彩,干湿兼施,骨肉浑成,气到势和,在彻底革新了中国山水画柔弱审美传统的同时,赋予了长安画派一种全新的、具有厚重生命力的艺术魅力。

《改天换地》是石鲁先生在六十年代初精心创作的一幅丈二鸿篇巨制,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山水人物画探索尝试的代表作,该图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劳动人民热火朝天用辛勤的汗水旧貌换新颜的壮观场面。石鲁以手中的画笔,为时代和劳动人民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其必将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史诗般的传世经典!

石鲁的一生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想画家的立意,就是为时代代言。其始终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民族,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观此画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内容。是幅馆级巨制,就今天看来,应具有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至今,可谓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改天换地」兴伟业。

附:石鲁《移山图》《山区修梯田》

石鲁《移山图》,在2019年于北京就以4255万的高价成交。《山区修梯田》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早在2010年于北京就以4457.60万的高价成交。

△石鲁《移山图》4255万

△石鲁《山区修梯田》4457.60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石鲁丈二钜制《改天换地》,馆级藏品

赞 (19)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