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 妙笔生花——傅抱石《人物册页》

傅抱石(1904-1965)的人物画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上一座世所公认的巍巍高峰。他笔下这些人物画的题材来源、画境创造、精神内涵等方面多与古典文学、诗词曲赋及蕴涵其间的文人趣味和审美风尚等紧密相连。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傅抱石《人物册页》,以飨藏家。34×50×10cm。为保护独家版权,下面仅仅列出其中七开。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傅抱石《人物册页》34×50×7cm

△琵琶行

△秋叶仕女

△洗桐图

△抚琴图

△东山携妓图

△醉僧图

△松荫论道

题识:一九五七年傅抱石写于金陵玄武湖畔并记。钤印:傅(朱)、抱石之印(白)(各10次)

傅抱石,号抱石斋主人。近现代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生于江西南昌,解放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擅画山水,人物。傅抱石以历史人物画知名画坛,或高人逸士,仙风道骨,气宇轩昂,或靓女美妇,面容光洁,妩媚艳丽,展现出高贵博雅的古朴气质。

此册页创作于1957年,是年五、六月之交,傅抱石以团长身份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访东欧,这是他次度踏出国门。行程约三个月,访问了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此年作品多用中国画法写欧洲风光,人物画相对较少。本册十开,包括《琵琶行》、《秋叶仕女》、《洗桐图》、《抚琴图》、《东山携妓图》、《醉僧图》、《松荫论道》等。

《琵琶行》一开的文学背景‌则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诗《琵琶行》。傅抱石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历了中国抗日战争,从江西逃难到南京,再转至川蜀。这段经历让他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沦落人的苦闷产生了共鸣,因此他对这一题材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特殊的钟爱‌。傅抱石从1944年开始,一直到解放前后,创作了一系列以“琵琶行”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秋叶仕女》一开让人耳目一新。中国画历来重视气韵和笔墨,仕女画也不例外。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首先是气韵生动,第二是骨法用笔。笔墨作为一种载体,用笔墨渲染气韵。笔墨的运用和气韵的表现体现了画家独特的审美个性。傅抱石的仕女画无疑是别具一格的。所画丛树秋叶更是笔墨老辣,下笔如风驰电掣,纵横交错,黄叶飘零,意境萧疏,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

《洗桐图》一开:洗桐典出元末四大家之一的倪瓒,倪云林。其人淡泊名利、孤高自许,一生不愿为官。倪瓒因客人在其园中吐痰于桐树,难忍不洁,故嘱童子洗桐去秽,表面诚其迂,实喻文人清高自洁。此帧浓荫蔽天的桐树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或许意味着它才是此画的主角。用笔沉实稳重,倪瓒的造型由清雅飘逸,其宽袍阔袖,配以僮仆由童子转为丫鬟。此帧意喻洁身自好的品格,表现出画家遗世独立的高洁品格。

《抚琴图》一开:传统的“隐逸文化”与“礼乐精神”对傅抱石影响极深,《抚琴图》就是其对这一文化的现代化演绎。 ​​​整开看来,二位琴友,知音相调,高古绝尘。人物形象刻画生动而传情,在优雅与庄重中不失浪漫情绪的流露与传递。演奏者高士抚琴、仕女弹阮,配合默契,与赏乐者自然交流并相互感染,默契中达成了人与人、音与意、情与景的和谐与共鸣。

《东山携妓图》一开创作灵感来源于东晋时期的名士谢安。谢安出身名门望族,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稳镇定,风度优雅潇洒。年轻时便很有名气,曾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不就。后来,他隐居于浙江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画中的谢安儒雅俊秀,风度翩翩,宽袍博袖,神采飞扬。身后黄衣仕女顾盼生姿。傅抱石通过此类作品表达了对逍遥自适、应物无累的生活和超脱尘俗、遗世独立之境界的向往。

《醉僧图》一开创作背景主要与怀素和尚及其书法艺术有关。怀素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以草书闻名,同时也以嗜酒闻名。傅抱石上世纪四十年代创作了多幅《醉僧图》,建国后创作此类题材较少。这些作品都是以怀素为原型,展现了怀素醉酒后进行书法创作的状态。主人公怀素手持尺素端坐于磐石之上,双目凝视,似正在求索推敲,陷入深思,其实已微带醺意,蓄势待发,灵感激至即可狂书疾洒,挥毫成篇!傅抱石好饮,酒事见于多人所记。画中醉僧好比是傅抱石本人,于讲席之上正襟危坐,准备展开新教学研究工作。

《松荫论道》画面中两位高士立于松树之下,各个仙风道骨,面部表情刻画惟妙惟肖。人物衣饰以线条勾勒而出,线条刚劲有力,有一种衣带风动的感觉。画中松树以傅抱石最具代表性的抱石皴表现而出,笔锋多变。画面整体简洁明了,主题突出。除松树外,画中又配以梅花,用意可见一斑。

傅抱石先生是中国绘画史中少有的可以同时以山水和人物并称于世的一代画坛巨匠。傅抱石的人物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他的作品多以仕女和高士为题材,形象高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造型构图:傅抱石的人物画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尤其注重“以形传神”,强调人物神情的刻画,尤其是眼神的表现。他善于从历史背景、性格特征、内心情感等方面研究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以传统的造型方法刻画人物,根据自我想象再现人物形象。

线条笔墨:傅抱石继承了传统人物画技法,常以骨法用笔的方法描绘高古贤士。他常用高古游丝描勾勒人物造型,用飞白线条表现衣纹与手足动势,展现出一种眉目传神的韵味。傅抱石的线条运用借鉴了顾恺之高古游丝描的绵柔细长,并以方折线条的停顿感表现线条力度,将山水画中的抱石皱运用于人物画中,产生了一种流动飘逸的感觉。

意境与格调:傅抱石的人物画在意境营造上也有独到之处,他善于通过画面的布局和氛围表达人物的内在气质和精神状态。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一种旷达疏远的绘画意境,清新潇洒的人物形象令人百看不厌。傅抱石还善于运用墨色的变化,通过破墨法、破色法等传统技法,表现出人物服饰的墨色变化多端,虚实远近分明,展现出心如比水、空灵幽远的意味。

傅抱石的绘画风格不仅继承了魏晋以来的风度,更是集中了古代诸贤的优点。他的画作中充满了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敬仰和尊重,他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傅抱石的人物画在当今注重传统文化的现实背景下,具有重要的传承、教育、文化自信和历史反思的意义。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魏晋风度 妙笔生花——傅抱石《人物册页》

赞 (1)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