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菩萨——张大千《初唐画大士象》

张大千的仕女画和高士画是其人物画最为常见的两类题材,还有一类人物画是临摹敦煌壁画人物造像的作品,这批作品不少进入公共收藏,因此流入市场的此类精品并不多见,但这类作品属于张大千极为精彩的吸收中国古代绘画精华作品之后的再创作,这类工笔人物作品堪称张大千人物画中最为精彩的题材。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张大千壮年经典力作《初唐画大士象》,以飨藏家。138×67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张大千《初唐画大士象》

△《初唐画大士象》局部-1

△《初唐画大士象》局部-2

△《初唐画大士象》局部-3

△《初唐画大士象》局部-4

△《初唐画大士象》局部-5

△《初唐画大士象》中钤印

题识:1、敦煌莫高窟初唐画大士象。2、戌子(1948)十二月清信弟子张大千爰敬造。

钤印:张爰(白文)、大千(朱文)、大风堂(朱文)

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人才特具,虽为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民族艺术上别开一新界境。——陈寅恪

在张大千的艺术生涯中,四十年代初的敦煌之行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面壁三载,礼佛敦煌的特殊经历使得张大千的画风从明清文人画的野逸之风转型为魏晋隋唐绘画高古堂皇的宏伟气派,画艺获得了一次大幅度的提升转型,不仅创造了张大千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高峰,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和一批艺术珍品。

心仪敦煌,凝而成像。—张大千盛年精笔杰构《初唐大士》

1941年3月,张大千率弟子和家人离开成都,远赴敦煌,西出嘉峪,礼佛敦煌,原定数月即返,不想甫一面壁,即近三载,至 1943年方归。1948年,正是大千敦煌面壁归来五年后,其时画家技法如琢如磨,已臻化境。是幅《初唐大士》正成于此期,此时所出之作,阳刚既胜,柔缛亦增。奔放斯练,并谨严精丽,一派秾粹堂皇,迥异时风,独树一帜,蔚然大家。

张大千敦煌临摹的壁画其中62幅于1949年带去台湾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余183幅由其大夫人曾正蓉在1953年转交给成都四川博物馆代为保管。在这183幅作品中,亦有与本作相同题材作品。即《临摹南无观世音菩萨像轴》(见附图),和本件尺幅和精丽程度不相伯仲,或可说,本件是市场可流通的罕见的馆藏级巨制,不啻为寰宝巨迹。

此图临摹的原壁画位于莫高窟第66窟,为初唐时期所绘。此幅《初唐画大士象》重彩设色,画面鲜艳,是张大千临摹诸多敦煌观音造像作品中的杰作之一。画底为黄色,观音菩萨头部两重同心圆头光,高发髻戴三珠冠,上饰仰月。眉眼细长,高鼻丰唇,方圆饱满,温和艳丽,妙相庄严。上身坦露,下穿红色罗裙,饰项圈和腕钏,披帛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两角尖长。双手执白莲一蒂至肩部,代表心性本净、救度六道众生。赤双足,左脚踏蓝色莲花,右脚踏红色莲花。身躯匀称,体态丰满,呈“三曲式”站立。宝像典雅慈祥,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衣服纹饰色彩多用石青、石绿、土红色,菩萨身上璎珞珠宝点缀,画面华丽而高贵。宗教壁画中的人物衣冠服饰,是当时社会人物日常装扮的现实反映,并随时代的改变有所变化。唐朝初期,妇女服饰多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部绕有披帛,风格较为简约。至中晚唐日趋呈现衣裙宽肥,褒衣博带的特点。此幅《初唐画大士象》与张大千《临摹南无观世音菩萨像轴》亦有不同之处:发髻颜色、红色罗裙的黄色花纹、莲花的颜色及菩萨的表情等等,这些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通览之,本幅大士颜料古艳,赋色柔和,气息朴厚,线条、造型、赋彩皆摄石窟艺术丰神,对照画面题识,我们亦可感知大千对佛学的内修外弘深悟于心,画幅右上以带有金石韵味的隶书题:“大士”者,即佛教称佛与菩萨,大千以象征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观音大士”入画,更显绘者的恭敬虔诚。此作气度雍容华贵,敷色精丽,宝相庄严,尺幅巨大,是大千敦煌题材中的精罕珍品。

是幅《初唐画大士象》,精丽中足见堂皇,以敦煌艺术优美庄严的造型与妍丽生动的色彩,统合东西近千年间绘画的精华,超出时空地域,虽起自宗教,更直入人生,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与对智慧、觉悟、慈悲的追求,是其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的典范,堪为大千所绘敦煌题材中的光辉瑰宝,实值宝藏。

附:张大千《临摹南无观世音菩萨像轴》国家一级文物

绢本设色

189.5×84.8cm

四川博物院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大美菩萨——张大千《初唐画大士象》

赞 (2)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