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代表作——石鲁《陕北秋色》

石鲁先生是我国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长安画派的主要创始人。石鲁艺术的第一个巅峰期是六十年代初期,石鲁的艺术创作进入了“思想愈新,艺术愈美”的拥抱黄土高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石鲁的作品以黄土高原为创作背景,反映了西北的生活风情和革命历史。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石鲁六十年代初代表作《陕北秋色》,以飨藏家。103×68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石鲁《陕北秋色》

△石鲁《陕北秋色》局部-1

△石鲁《陕北秋色》局部-2

△石鲁《陕北秋色》局部-3

△石鲁《陕北秋色》局部-4

题识:陕北秋色。一九六二年四月,石鲁写于长安。钤印:石鲁(白文)。

石鲁是个大才、全才。在当代艺坛上,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的敏锐,同时在诗、书、画、印的综合成就上达到如此的高度,于绘画这一部分又同时在人物、山水、花鸟这几大类均取得突破。——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石鲁是长安画派的主将,因其经历富于传奇,而被认为是当代画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耀眼、最有个性的一代大家。石鲁是一位中国画的革新大师,由他独创的“金刚挫”笔法,可谓力聚千斤,铮然有声。石鲁的那些与众迥然不同的风格,让他在中国当代画坛上卓然独立。

就艺术探索而言,石鲁的成就主要在60年代前期。他从现实生活出发去改造形式、革新技法,而不是依照成法去套生活。重视独创和构思的惨淡经营,又能抓住生活中获得的直观印象。这些,构成了那一时期的真正现实主义的特色。这一时期石鲁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注重实地写生、注重感情的抒发、注重表现山川地貌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这种以大自然为积累对象,勤奋写生,在自然当中寻找技巧和方法的创作活动,为石鲁在这个时期笔法的多变与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石鲁在艺术上刻意求新,他藐视任何成法,不愿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即便对于他一生最为崇敬的石涛,他也只是追随其神韵而不仅仅摹拟其笔法,他笔下的山水,没有一幅是拟石涛的笔法所作,但却又有很多地方带有石涛纵横姿肆的神韵。此作《陕北秋色》石鲁在取景构图上亦继承了石涛的“截取法”,不仅描绘了陕北的秋日景象,还通过画面传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此作是他在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作品,展示了他在表现陕北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方面的独特视角和艺术成就。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陕北的田野迎来了一年中最绚丽多彩的季节。画者巧妙地截取层层梯田上金黄色的庄稼在秋风中摇曳,成熟的果实压弯了腰,香气扑面而来,展现了丰收的季节带给我们无尽的喜悦和满足。横亘画面下部这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及载满了货物的毛驴车队,将观赏者的目光和脚步不由得带入画面,用笔极简却形神兼备,有点睛之妙。庄稼似丛林一样迎面而立,线条勾勒与墨色点染形成优美的节奏,湿笔运就的肥美叶片伸张舞动,活泼地映现着小路上人来人往的生命气息。在技法上石鲁创造性地用色破墨,墨破色,墨色兼毫,枯润相融,使得秋天金黄色的庄稼与厚重的黄土高原,以及赶驴送粮的老农组成了一幅极为和谐美妙的金秋长卷。

石鲁善于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来描绘陕北的秋日景象,使得画面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画中可以看到石鲁用他擅长的色墨浑然石鲁皴法,既准确地表达出高原地貌,又不是简单描物。画面的客观物理特征被强化,甚至夸张了朱砂色的运用,但并不违背自然的常态。充满感情的饱和色彩和画面浓墨对比,形成的节奏,又反映出石鲁“因景生意”不同寻常的画理表达。

20世纪60年代是石鲁从写实性语言转向写意性语言的重要转折期,其创作在造型和色彩两个领域都有明显的变化,绘画语言的写意性和色彩的精神性愈加突出起来。《陕北秋色》作品,大量运用了纯度很高的红色,完全改变了传统山水画浅绛色的面貌。红色系列的大胆使用,不但让石鲁这一时期的水画形成了极为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时代精神可以看作是石鲁个人情感的抒怀和表现。

石鲁的《陕北秋色》创作于1962年。1961年,石鲁领衔的“长安画派”在中国画坛崛起,他们源于生活、融合中西技法的绘画语言以及对黄土高原的热情描绘,掀起了全国对陕西画家及中国画创新问题的极大关注。正因为六十年代初,国内学术气氛比较自由,石鲁才会有这样探索性的作品出现,在个人风格走向成熟期的同时,宽松稳定的生活环境也让这一时期石鲁的作品在描绘美好生活的同时佳作频出。石鲁《陕北秋色》,堪为其六十年代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识者当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六十年代初代表作——石鲁《陕北秋色》

赞 (1)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