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4025万元成交

北京保利2019年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本场共118件精品上拍,其中本场封面拍品傅抱石先生逝世前最后一年创作的《芙蓉国里尽朝晖》以咨询形式上拍,2800万元起拍,350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4025万元成交。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1964年作 立轴 68×92cm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63年12月,时值毛主席七秩大寿,原题为《答周世钊同学》,初稿写于1961年,时任毛主席秘书的林克曾对毛主席的一些诗词进行抄写,在林克留存的抄件上标题就是《答周世钊》。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局部 – 1

周世钊(1897-1976),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第八班的同班同学。1958年初,他当选为湖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周世钊与毛主席情谊甚笃,是与毛泽东诗交最长的”第一诗友”,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对湖南的怀念和祝愿,毛主席一生爱用典,在这里也至少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舜与两个妃子的故事,另一个是芙蓉国的典故,足见毛主席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最后一句“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芙蓉国”是说木芙蓉花到处盛开的地方,毛主席在这里借指湖南省。

对于山水画家而言,以毛泽东诗词为创作题材,既是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无限崇敬与爱戴,抒发经天纬地的时代强音,以此彰显山水画的社会 意义与教化功能,又是充分挖掘诗词中潜在的可创作因素,寻找山水画发展创新的突破口。毛主席的诗为新中国的画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探索的新方向。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局部 – 2

《七律·答友人》这首诗正式发表之前,傅抱石曾两次去过湖南,第一次是1959年6月应湖南人民出版社邀请去湖南考察毛主席的故乡韶山。第二次是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在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期间,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瞻仰了革命圣地,参观了祖国建设成就,游览了风光名胜,达到了”开眼界,扩胸襟,长知识和向兄弟省市画家们学习”的目的。11月20日,江苏国画工作团来到湖南,傅抱石在长沙期间曾参观许多地方,并做了许多实地写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绘画素材,并对湖湘大地留下一番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除绘制《韶山》系列主题画作之外,目前未见其它与湖南景致相关的作品问世。《七律·答友人》一诗公开发表后不久,其诗意中颂扬的壮丽秀美的湖南景致,成功地激发出画家的创作情怀,得益于此前的考察经验与素材写生,借助笔墨创造性构写出经典图画《芙蓉国里尽朝晖》。1964年5月1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沫若《”芙蓉国里尽朝晖”——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七律·答友人》,亦有助于傅抱石对诗文的理解。

根据当年随傅抱石参与国画工作团的黄名芊回忆,傅老当年到湖南后的实地考察写生,与后来绘制《芙蓉国里尽朝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傅老、王绪阳站在高处,从陵园观看湘江白帆点点,对橘子洲头的绮丽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傅老没有画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却取出笔勾写了湘江速写,为以后创作《芙蓉国里尽朝晖》一画搜集了重要素材。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局部 – 3

傅抱石目前可知傅抱石创作了不少于十幅大小不一的《芙蓉国立尽朝晖》,1964年第7期人民画报曾发表过一件,尺寸34.1×45.8cm,江苏省美术馆藏一件48.5×68cm、南京博物院有藏一件,68.7×94.5cm,另几幅藏地不详。本件《芙蓉国里尽朝晖》乃近于六尺的堂皇之作,为其中尺寸最大的一件,且画面上题写《七律·答友人》全文,其它画作并未题写诗文,由此可见应是傅抱石最满意的一件《芙蓉国里尽朝晖》 。

此画是傅抱石先生逝世前最后一年时光,显得尤为珍贵,图中傅抱石先生以一种宁静内敛的气质和独特的笔墨意蕴,达出自己对于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理解,营造出自己所感知到的情景。大片的天空和水面留白以淡红色晕染,似有若无的暖色调烘托出”朝晖”的氛围。渔船悠闲地泊在水面上,几笔淡墨晕染点出船的倒影和远处笼罩在朝晖中形体朦胧的树木。画面右侧的岸上则是一幅时代的场景,有成群结队的劳动者,有飘扬的红旗,但是并不突兀,而是和谐的。傅抱石在那个喧嚣的时代以宁静的笔法描绘山水,以诗意的方式表现新生活,可谓独具一格,他在其毛泽东诗意图中所表达出的深邃意境与众不同、并无以替代、其发自肺腑的激动,促成高妙的诗境与神奇的画境的完美呈现,使之成为中国近现绘画史的名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4025万元成交

赞 (3)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