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紫禁城内,常有這么一群洋人,穿梭往来其间,或文艺范儿十足,或战战兢兢,或常常低头凝思……他们漂洋过海,抵至皇城,传教士的身份渐渐被时光湮没,遗留下的却是一群西洋画家的身影:他们为宫廷画开启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新体画风,同时他们也有着自己独到的风貌。
郎世宁:开中西之合璧者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从郎世宁一生的业绩来看,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大胆探索西画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堪称郎世宁新体画。从现存的郎世宁亲笔画迹来看,它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趣味,确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王致诚:工细缜密之强者
王致诚(1702-1768),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法国人,自幼学画于里昂,后留学罗马。工油画人物肖像。
宫廷画在他的笔下,变得更富韵味。如果说郎世宁开中西合法之理论,则王致诚的成就在于用扎实的缜密工艺,让众人为中西合璧的画法所折服。
艾启蒙:细腻羽毛之神者
艾启蒙(1708—1780)字醒庵,生于波西米亚,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乾隆十年(1745)来中国,师从郎世宁学画,得郎氏指授,使西法中用,很快受到清廷重视,诏入内廷供奉。
艾启蒙作为郎氏弟子中的佼佼者,尤其是较好地承传了郎氏的传统领域——花草、鸟兽、骏马和肖像等主题,在這些主题之下,艾启蒙不仅习得了郎世宁理论,而且倍增了不少自己的独到元素,从而使得其画作也深得清廷青睐。
安德义:宏大叙事擅长者
安德义(?~1781),天主教传教士、画家,意大利人。善画人物,构图严密,笔法精细,多纪实之作。
较之前三者,安德义是“四洋画家”中最为低调的一位。今日,我们对安德义本人也知之甚少,一些学人曾评论他“构图比较平淡,人物的动作较为雷同,画艺平平”。但安德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四洋画家”的一员,绝非偶然。他在历史事件的绘画上的确有独到之处,他对个人的刻画略显欠缺,但他擅长以大场面勾勒历史的宏观壮阔,這种宏观,较之于传统中国古画的格调,更趋力量感和视觉冲击效果,自然也更加适用于以征战讨伐为中心的乾隆“十大武功”之类的绘画当中。
随着郎世宁和王致诚的辞世,亦伴随着安德义和艾启蒙渐渐驶离宫廷画家的职位,“四洋画家”就此缓缓消停。尽管他们个性偏好各有不同——郎世宁的壮阔开山,王致诚的精工细作,艾启蒙的超凡绘法以及安德义的宏大叙事,但却在合力地悄悄变革着帝王和宫廷的审美意象,让绵延千年的中国绘画史添增了西洋人的一道风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清代“四洋画家”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