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尘油画《金鱼》赏析

众所周知,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劫难”,20世纪早期的中国油画已经散失严重,存世作品弥足珍贵。作品落款为“九年三月,亚尘”的油画《金鱼》,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家汪亚尘的早期代表之作。这幅作于民国九年(1920年)的布面油画作品,尺寸为36.5×43.5厘米,可称为在目前为止所发现的20世纪较早的一幅中国油画作品,实在是难能可贵。同时作品画风纯正,品相完好,可说是中国油画早期精品之一。

汪亚尘油画《金鱼》

汪亚尘作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名家,其作品见证了中国洋画运动初始发展的印记。《金鱼》作为习作题材作品,印证了当时样式移植的特征。我们知道,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油画界,静物是最为常见的创作题材之一,表面上看,可能是画家以身边寻常之物,抒发自己心中唯美性情,以习作形式加以体现,这在几乎所有的中国油画的前辈名家的手笔中,都有这样的记录。不过,他们的习作却是非同一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寄托着那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因为他们必须通过习作的传播,完成一个样式移植的文化使命,因而这些目前散藏于民间的名家油画,其实是伟大的习作。

将西方油画的样式整体地移植到中国,通过教育、社团、展览和期刊等多种途径,自觉地与本土的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典型的样式移植现象,这是20世纪前期中国油画的重要特点。这种样式包括古典的写生之物、物体的光色变化以及图形和色彩的主观表现,由此出现了以静物、风景和人物肖像习作性作品。这种习作性创作,是中国油画非凡的起步。其中体现了中国油画风格、图象、技法演变的真实印记,为后人的研究、收藏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

《金鱼》一作,正是体现了其中重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在该作品中,汪亚尘在将印象主义样式及风格移植的过程中,又自觉地融合了民族的文化审美情趣,赋予鱼乐形象以吉祥如意的造型意味。作品用笔兼容油画中印象派笔法和水墨晕染的意趣,形成了西画语言的表现性与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写意性的生动结合。汪氏曾经以国画笔墨表现多姿多彩的金鱼形象,而享誉画坛。徐悲鸿曾经在《中国新艺术运动回顾与前瞻》中评价道:“汪亚尘画金鱼极精”。而汪亚尘在这幅作品中,以油画形式和静物样式表现金鱼,则实为少见,其在体现画家艺境精湛的同时,更显得别开生面的可贵。其中洗练明快、意趣生动的画面效果,足见作者苦心探索中国油画融合之道的匠心所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汪亚尘油画《金鱼》赏析

赞 (1)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