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书画中的“双胞胎”现象 

常年关注书画拍卖的藏家,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经常会看到一些“双胞胎”甚至“多胞胎”作品。在大多数藏家看来,这类作品也最容易让人引发“其中一幅必属赝品”的猜想和忧虑。那么,书画领域的“双胞胎”,究竟该怎样看待呢?

有书画界人士认为,所谓书画中的“双胞胎”,一般是指某些造假者根据一些著名书画家的原作或印刷品仿作的假画赝品,也有造假者将一幅旧画揭裱成两幅的,更多的是根据以往在拍卖市场受到追捧,或者拍出高价的画作进行仿制。从常理来讲,即使同一位作者让他重复绘画两张雷同的书法或画作,几乎也是难以完成的。这种案例在当今艺术品拍卖市场并不少见。如在两年前,收藏家陈祖伟就曾向媒体爆料,称其在网络上发现,有不法分子根据他在网络上公开的名人手稿信札的原照片,仿制出已故名人蔡若虹和冰心的书法作品,并且挂在网上拍卖。因此,面对这类“双胞胎”作品,尤其拍卖市场上遇到这种情况时,提高警惕性很有必要。

△傅抱石《兰亭雅集图》,成交价7245万元

但也有声音指出,书画中的“双胞胎”作品不应当看作是“赝品”的代名词。书画中“双胞胎”一词,在历代古文献中并无准确定义,不过自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以来,“传移摹写”就是历代画家的必修课,因此,书画作品自古出现“双胞胎”,应在情理之中。尤其对于古代的宗教绘画而言,它的“创作”实质上是根据“造像量度标准”所规定的图样进行复制,这种图样,又称作“小样”“副本”,于是出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情况。例如,敦煌壁画中,不同年代、不同洞窟中的《西方净土变》等,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

△王明明《兰亭修禊图卷》手卷,成交价1090.25万元

不仅古代书画如此,事实上在近现代书画领域中,“双胞胎”作品皆为珍品者也不乏其例。如傅抱石的《兰亭图》《琵琶行》《竹林七贤》等作品,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两张。从这些作品的墨迹笔痕上看,是后人仿不出来的。对此,傅抱石之子傅二石揭开了其中疑惑——原来当时宣纸非常昂贵,傅抱石画画常常用一种贵州皮纸,这种纸比较厚,画完以后可以揭开两张,甚至揭开3张。

溥儒国画作品《双美图 》,仕女画中的精品【本站藏品】

是幅本站藏品溥儒国画作品《双美图》为纸本,4尺。其绢本《双美图》仅仅2.4尺,2018年6月15日在北京拍出了287.50万的高价。(见下图 )

△溥儒绢本《双美图》287.50万

由此来看,藏家在面对这些“双胞胎”作品时,既要提高警惕,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那么究竟该如何权衡和判断呢?专家指出,这一方面要看作品,看是否符合艺术家本人的笔墨风格,另一方面则要勤查资料。只有平时功课做扎实了,用时才能把握住机遇,才能又快又准地做出决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说说书画中的“双胞胎”现象 

赞 (1)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