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邨在绘画艺术上对“变化”的追求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个人物的开相、衣物质地的纹理花样,山水布景的安排、色调的定位、山石肌理皴法。追求“调和”之美,使其绘画在无声的“温润”中,呈现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特质。“调和之美”是对朱梅邨绘画的最贴切描述。
朱梅邨对绘画的追求是不拘宗派的。为了使新中国题材在突出时代性的同时,又能与传统审美相调和,他不为盛名所累,放下架子,积极学习西洋绘画中的人物素描、速写,丰富人物画的表达语言;通过对工、农各种劳动姿势的写生观察,完善对动态劳动场景的描述。
△朱梅邨 基坑激战 134.6×92.7cm
款识:基坑激战。一九五九年九月写于富春江水电站工地,朱梅邨。
在《基坑激战》一图中,充分体现了朱梅邨对西画的活学活用;人物的粗细对照恰到好处;山水布景始终保持深远、生动的梅邨原则,山石的勾勒、皴法更突出了奔龇——恰当的表现出了热火朝天的动感效应,更衬托出了劳动场面的宏大与激情;劳动者的姿势,具象细致到用墨晕,将工人身上的油污都表现的恰如其分,堪称神来之笔;大批速写式的劳动姿态,则突显出力与美的结合——一派热闹景象。一扫那个时代“新中国题材绘画”生硬、突兀的普遍面貌特性,将“调和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使大机器、大卡车的工业场景,与温润的富春江山水,原本不搭的现实,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样的“调和”就是最伟大的创作力——突出了主题,真实的美化了现实。以举重若轻的老到、洋为中用的积极,构筑了只有朱梅邨才有的新中国题材绘画的“调和之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朱梅邨《基坑激战》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