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周恩来的书法,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人民邮政”“中国民航”“中国海关”等题字,到处皆是,只是因为常见,又没有明确的落款,大家往往没有把它与“书法艺术”和“周恩来”三个字联系在一起。
一提起周恩来这三个字人们就会与“人民的好总理”“开国领袖”等显赫字眼对号入座。如果我说他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可能你头脑里立马显现的还是毛泽东的草书的影子,起码,书法界对于毛泽东的书法是有定论的。然而,对于周恩来的书法,书法界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纵观周恩来的书法,从发展历程看,他在学子书法探索时期,刚俊挺健、秀外慧中;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藏而不露、浑朴凝重;晚年的书法造极时期,已是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
周恩来书法最动人的地方,就是自然天趣;这是他的人格和才情的流露。用笔非楷非行非草,亦楷亦行亦草,完全是自家的书风,是心灵的迹象。
一个大大的愿字,加上一句话中的大小、行楷区别错落,跌宕起伏,彰显着他自出机杼的书法审美追求。这其中,能够看到二王的痕迹,但魏碑的影响更大。在经过青年时期的刚健挺拔之后,周恩来的书风逐渐走向含蓄内敛,少了锋芒,但是越发厚重扎实。
上下两幅,应该是周恩来最著名的两幅字了。字的布局大气,充满感情,将“皖南事变”带来的伤害与悲愤凝注笔端,但毫无焦躁之感,落款中来字的一竖严重扭曲,却用很大的力气将笔收住。如果过分解读一下,这恐怕代表了一种愤怒,同时又夹杂着隐忍。
针对这一事变,周恩来义愤填膺,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字里行间,饱满愤怒与力量。
再看一封给蒋介石写的信,小楷字显得认真严谨:
周恩来的书法,一直在探索变化,如同面对一个崭新的中国,需不断的自我学习与改革创新,他的书法作品也是呈现出不一样的求索、变化与风貌,无不体现着老人饱满的心境、胸怀。有向宋庆龄致敬的风格,彰显友好情怀:
而在写给夫人邓颖超时,一句“超”一句“来”,如同夫妻间甜蜜私语,如此俏皮,醉人心扉,感人肺腑:
解放后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身为中国总理的周恩来,自然经历着非常人的辛苦。大量的题词、批文、信笺、报告、写作…呈现出周总理的艰苦卓绝与智慧点滴。
于是,到了周恩来的中晚年,手迹愈发老辣,无论题词还是批文,多数是柔和多肉,但是内含骨力,柔中带刚,应该说风格基本落成,也是老人心迹的归处之表征。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交官、书法家潘新明先生,率先提出了对周恩来书法的研究,相继编著了《周恩来手迹大字典》《周恩来墨迹》《周恩来楷书字帖》等作品,所收作品是从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作文手迹中选取的,从中能够感觉到坚实的书法功底,以及浓浓的碑味儿。
从“为中华之崛起”,到“南昌起义”,再到“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恩来的一生,在语文课本、历史课本中频繁隐现,但我们对他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这些文字的表象,就算今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他出色迷人的书法艺术,以其字写其心,也仅仅是对其本人一个微小的体现,但仅此一点,已放耀后世。
周恩来其他书法作品欣赏
以上内容《周恩来书法作品欣赏》由名人字画网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