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油画作品《送别》是1959年由中国现代油画家靳尚谊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订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作品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出发前和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它既是靳尚谊早期油画创作的代表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表现长征题材的重要作品。
1930年11月至1933年初,工农红军接连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到了1933年秋,国民党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画家靳尚谊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了油画作品《送别》。
△靳尚谊作品《送别》
作品采用了写实主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人们依依惜别的场景。整体画面采取多人物构图方式,重视对军民生活化细节的表现与离别时错综复杂感情的提炼。
这幅画的视平线很高,几乎在河对面的岸线上。画面中虽然人数众多,但看起来却井然有序,因为作者把众多的人物设计成了三组送别的场景。
画面左侧是母送子的场景,母亲将手搭在儿子肩上,面向红军战士就好像在说:“我把孩子托付给你们,让他也去参军支援你们吧!”其中男孩身高略矮于红军,画家通过这一点巧妙的呈现出了孩子的年幼,从画面来看,红军长官似乎也在对孩子母亲诉说着:“孩子年龄还小,我们还会回来的”。
第二组是妻送夫的场景。尽管妻子背朝着我们,看不见她的面孔,但她微微低头不敢直视丈夫的神态,仿佛泪水早已经在眼眶打转,同时也将妻子对丈夫的依依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组送别场景是在画面的右下侧,是年幼的孩子与士兵的送别景象。孩子紧紧挽着士兵的手臂,身体微微弯曲仿佛是一对熟悉的朋友。士兵也弯腰低头,听孩子诉说着不舍之情。
由于作品描绘的场景是雨后的黎明,因此画面整体以冷色调为主。我们可以从画面中看到大量的蓝绿色调,其中村妇是淡蓝色,妻子衣装是饱和度偏高的蓝色,红军则是灰蓝色。这件作品在油画语言艺术上,体现出蓝色的不同变化。由此可见画家在冷色调中寻找不同色相的变化,在色调处理上别具匠心。此外还有远处灰绿的植被和因雨水润湿而呈现褐色的泥土,画家将二者与暗灰的天空统一,奠定了画面低沉复杂的情感基调。
尽管作品画面低沉复杂,色调略显灰暗,但正因为画家描绘的“红军与人民”、“丈夫与妻子”、“母亲与儿子”浓浓的离别不舍之情,让我们看到了红军与人民未来的希望。画中人物离别时的情感流露和对未来的的希冀与向往,历史与如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已经给予了我们答复。“红军长征”是一种精神,如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应该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正如画面描绘的,于都河畔,人们追寻红色记忆,重整行装再出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靳尚谊作品《送别》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