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许多人都会买一束康乃馨献给母亲,康乃馨又叫香石竹,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母亲花”。说到“母亲花”您或许有所不知,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一种母亲花,它名叫萱花。古画中以母亲为主题的画作并不多见,但萱花却相对多见,其含义就是象征母爱。
您也许没听说过萱花,但一定吃过黄花菜,它就是萱的一种。萱花的外形有点像百合,但花瓣更细,颜色更艳。
△《萱花蝴蝶图》(局部) 清 恽珠
与康乃馨相比,萱花作为“母亲花”的历史更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一些先秦古籍中,萱被称作“谖(音宣)草”,意思是“忘忧草”。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一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句诗很让人费解,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总结前人的说法称:“背,北堂也”,所以诗句的大致意思是:萱草种植在北堂。中国传统文化中,北堂常为主妇居所,后用来代指“母亲”。于是乎,萱与母亲就产生了联系。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这种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如唐代诗人孟郊在著名的《游子》一诗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后世有学者猜测,古时游子远行前,会在母亲堂前种植萱草,萱草一旦开花,就表示孩子在外一切平安。诸如此类的诗词在唐宋非常丰富,久而久之,萱花就被古人用来象征母亲了。
除了文学创作,古代画家也很善于在作品上用萱来表达母爱或者增加亲切感,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幅呈现萱花的古画。
△《松石萱花图》 明 陈淳
萱花是古人献给母亲的花朵,也可用于贺寿。古代画家将萱花与松石一同呈现,那么为女性祝寿的意图就十分明显了。明代画家陈淳所作《松石萱花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该画为纸本设色,纵153.2厘米,横67.5厘米。画面描绘的是松树、湖石和萱花,构图饱满,松树用笔苍劲,湖石皴染结合。画中萱花作为远景,为淡黄色花朵,一朵盛开,其他含苞,整株十分高大。画家勾写兼用,画法丰富多变,显示出精湛的笔墨功夫。松树一株、湖石一丛、萱花一茎,三者结合,浓淡相宜。松树挺立,枝虬针疏;萱花掩映,光华竞发;奇石墨色淡雅,风格疏爽,画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的表现技法令人印象深刻。
△《花篮图》(局部) 宋 李嵩
野生萱花往往是早上开放、晚上凋谢,寿命极短。宋人时常采摘萱花用作插花,但若想在短时间内画出萱花娇艳欲滴的姿态,就十分考验画家的功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画家李嵩的一幅《花篮图》,该图为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横26.3厘米。这幅画为工笔写实风格,描绘的竹篮编织精巧,里面放满了各色鲜花,有秋葵、栀子、广玉兰、石榴、萱花等,其中萱花虽不在画面正中,但依然醒目。这两朵萱花一粉一黄,从花丛中探出,花冠高高扬起,仿佛仍在生长,说明是刚刚采摘的。小小的花篮折射出大自然的美丽、多样、蓬勃与朝气,让人观后感到十分亲切,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关注亦展现于绢上。《花篮图》画幅虽不大,但是描绘细腻具体,线条富有表现力,敷色艳丽雅致,构图稳定饱满,为宋代绘画杰作。
△《萱草游狗图》 宋 毛益
在南宋绘画上,整株萱草花常与大小狗同时出现,借以表现母狗对小狗的关爱,进而引申到人间至爱。南宋宫廷画师毛益有一幅传世之作《萱草游狗图》,现藏于日本大和文华馆。该画为绢本设色,纵横皆25厘米,作者以精细的笔法画出奇石、萱草和几只玩耍的狗。画中的远景为几株掩于奇石之后的萱草花,其花瓣内侧红白相间,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则含苞待放。画中前景为一组犬只,一只大狗扬尾张嘴,旁边的两只小狗嬉戏着;另一组里一只欲扑昆虫的小狗呈现出神态机敏的样子。画中动物的安排,既有迎让又有疏密,且各具情态,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腻的观察。
注:萱花,一种草本植物,传说可以使人忘忧,也就是现代的黄花菜。金针菜: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有萱草、黄花菜、红萱、黄花等种。因其花蕾黄色,形似金针,故名。花蕾蒸熟晒干即为金针菜,作蔬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萱花:古画上的母亲花